爱玩旅游网

手机站

扫描二维码
查询订单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甘泉宫遗址

甘泉宫遗址

景区地址:咸阳市淳化县梁武帝村境内查看地图

免费

  • 甘泉宫遗址
  • 甘泉宫遗址
甘泉宫遗址东西对峙的高大雄伟的双台,其现高16米,周长200余米,为夯土筑成,这两个庞然大物,远瞩醒目,成为甘泉宫遗址的标志物。

今日天气:

正在获取,请稍后...

    营业时间:

    00:00:00-00:00:00

    景区标签:

    预订须知

         汉甘泉宫遗址位于淳化县北26.5公里处风景秀丽的甘泉山下梁武帝村一带,是汉武帝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在秦林光宫基础上扩建的,其东至武家山沟,西至米家沟,北至北庄子村,南至董家村,东西宽约2000米,南北长3000米,总面积600万平方米。距今已有2147年历史。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甘泉宫遗址东西对峙的高大雄伟的双台,其现高16米,周长200余米,为夯土筑成,这两个庞然大物,远瞩醒目,成为甘泉宫遗址的标志物。据文献记载,甘泉宫是西汉王朝的六大宫殿之一。其它五宫,长乐、未央、建章、桂、北全部集中在长安。长安以外的离宫,名气最大的要数甘泉宫。甘泉宫是因秦林光宫而建,不仅仅是一个宫殿,而是一个宫殿群,以此为中心方圆45公里都属于甘泉宫。学者说,它的实际地位是陪都。这个宫殿群,也是一座大型园林,当时叫“甘泉上林苑”(有“甘林”瓦当出土为证),或简称为“甘泉苑”。园林是仿长安上林苑(原为秦苑)建造,既是避暑胜地,也是校猎的围场。苑南(也就在距离此地5公里的铁王乡小池村)有大湖,和长安一样,也叫“昆明池”(原因是两池都是汉武帝操练水军之用,同时也有汉代鱼池之谓。)。甘泉宫苑中宫观,是以秦林光宫和汉云阳宫为主要宫殿,此外,还有武帝祷祠神君的寿宫和武帝祭祀太一的竹宫,以及高光、长定、洪崖、弩陆、师得、望仙、七里、增城诸宫;仙人(林光宫内)、石关、封峦、鳷鹊、露寒、益延寿、迎风、储胥、彷徨、天梯、瑶台、走狗、白虎、温德、相思诸观。甘泉苑南,今淳化县城南新街,原来还有梨园和棠梨宫。汉武帝到此避暑、校猎,是在每年的五月到八月,和康熙、乾隆于承德避暑、木兰秋狝情况相似,连时间都几乎一样,围猎也主要是猎鹿。除此之外,皇帝还在此处理政务(如受郡国上计),安排部署重大的军事活动,接受诸侯王朝觐,特别是处理藩务,宴享外国宾客,派遣使节出塞。如张骞出使西域,就是从这里出发。汉宣帝接受匈奴单于和蛮夷君长朝觐,也在此地。秦汉时期所有抵御匈奴的军队及给养基本都从甘泉宫(林光宫)北门出发,沿直道北上,三天三夜即可到达阴山脚下。

      甘泉宫也是汉代最重要的祭祀中心。西汉时期,官方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是叫“祠、畤”。祠和畤,混言无别,细分则有差异,祠是泛称祭祀神鬼的场所。畤,则专指祭祀天地、五帝,即举行郊祀的场所,如甘泉泰畤和雍五畤。《史记•封禅书》和《汉书•郊祀志》记载的祠畤,都是国家注册的宗教场所,它们有点类似后世的寺庙。但汉代,祭祖的场所多叫庙,如高庙、孝文庙、孝武庙;祭祀神鬼的场所多叫祠。武帝时期,其文治武功,也是借“广修庙”,除致力政治统一、学术统一,还强调宗教统一。武帝和武帝以后,王莽废祠以前,西汉祠畤达700多处,其中最大、最有名的是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和雍五畤。甘泉泰畤是祭天中心,地位最高,就是设在甘泉宫。甘泉,秦夺其地前,固有所谓“黄帝明廷”和“匈奴祭天处”,本来就是个古老的祭祀中心。泰畤,有祭天圜丘,上为太一坛(紫坛),周环五帝坛和群神坛,有如后世的天坛(旁边有紫殿),这是汉代最高的祭祀中心。此外,这里还有六座象征武帝怀柔政策的祠庙。三座为胡而设,祭胡之神,既可抚远在北方和住在当地的胡人,又可配合汉人自己的宗教信仰。两种信仰,和平共处,并存于甘泉,是一大奇特景观。三座越祠,是汉武帝南征南越,借南越巫术怀柔南越。它们很像承德的外八庙。这些庙,是当时的天下缩影,有点像现在的世界公园。

      回顾历史让我们倍感自豪与骄傲,再看眼前悲壮之情油然而生。2000多年前的古宫殿,及至今天,在遗址上仅能看到的是城墙残迹和零散的建筑台8座,东北两墙墙体不存,西南两墙今仍保留,夯层清晰,墙厚8米,现存高5米。北、南、西三门位置清楚,其中西门遗迹最为明显,西南、西北墙角遗迹。建筑遗迹现存8处,有通天台、益延寿宫、门阙何区庐等遗迹。以东西对峙的两座通天台为最大,台基高16米。遗址如今留存有大量的建筑材料,如铺地砖、空心砖、子母砖、板瓦砖和筒瓦。瓦当非常丰富,现在共收集有900余件,其中主建筑群采集到瓦当占到总瓦当数一半,分图案、文字两类,图案瓦当有“蟾蜍玉兔”、“龟蛇雁”等9种,文字瓦当分四类,有“汉并天下”、“衛”、“屯”“宫”“甘林”、“上林”、“长生未央”、“千秋万岁”、“长生无极”、“五谷满仓”等24种。

      汉甘泉宫发生和演绎了许多重大和神奇的事件,它是西汉王朝的缩影,是西汉王朝建立、发展、兴盛到衰亡的历史见证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围绕甘泉宫写诗颂赋,其中有:西汉王褒《甘泉宫颂》、《云阳宫记》和《甘泉赋》;扬雄《甘泉宫赋》;梁沈炯《奏汉武帝表》,宋代以后诗文更多,淳化甘泉宫的历史产生了具有当地特色的甘泉文化。在央视热播《汉武大帝》连续剧之后,更使世人对“汉甘泉宫”的历史价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今年我们新建造了甘泉宫门阙一座,并对原有的石刻文物重新进行了排列摆放,修建了甘泉宫文管所,对原中心司马道路段进行了恢复,并在两旁竖立关于甘泉宫诗赋石碑两尊。请大家随我从最东边石碑看起,第一尊石碑是广东书协副主席、著名书法家李小如亲笔书写的汉代王褒《甘泉宫颂》,第二尊石碑是由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作者、上海著名书法家黄连萍亲笔书写的李白的《塞下曲》,此诗进一步说明了汉甘泉宫的军事意义和汉代强大的军事力量。

      石熊采用整块自然石的原形,稍加雕凿而成,看起来浑厚深沉,雍容古朴,简练传神,这种雕凿手法同与茂陵霍去病墓前的石刻。石熊敦厚壮实,两后肢弯曲撑地蹲卧,右前抓搂住臃肿胖大的肚子,左前抓搭于耳畔,圆目正视,嘴紧闭,耳微垂,表情顽皮可爱,展示了汉代国家国富民强,物质富裕,人民精神饱满,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宋代题记石鼓,关于石鼓的故事(刘秀担石鼓)。第四件是石马,石马站立,卷鬃垂尾,浮雕有鞍、鞯、镫和前后鞦。前面是汉甘泉宫文管所,主要展示着在甘泉宫遗址上出土的汉代建筑材料和排水管及部分道珍贵文物等。两边呈圆形的图台是通天台遗址,当时高达69米,比唐慈恩寺塔(大雁塔)高出5米,内层夯土建造,外层用砖砌筑。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通天台是皇帝祭天的地方,据记载,汉武帝当时祭天地活动非常隆重,所有的皇族贵戚、诸侯大臣都驱车赶到甘泉宫参加祭祀活动,祭祀活动从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昼夜灯火辉煌,文人墨客吟诗颂赋,童男童女歌舞祭天,乐曲演奏通宵达旦,声势浩大。因而《太平御览》卷三0《正月十五》注云:“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清代诗人王士禛《汉武帝通天台址》:通天台畔望咸京,秋入秦川雨半晴。御宿不来仙掌散,宫车已往露旁倾。神光遥指虚影无,渭水长流日夜声。此去西风茂陵路,只应肠断沉初明。据康熙《淳化县志》云:“昭帝之凤(前80年)通天台毁。”毁于风雨雷电袭击,又遭火烧。这在甘泉宫后门阙通往秦直道起点的路边有灰渣层为证。


    问大家

    相关文章

    为什么选择爱玩旅游网

        覆盖本省景区拼团价格帮您省钱,实惠!

        预订无忧免费预定,景区付款,方便

        服务保证7*24小时客服电话,贴心!

    热门推荐

    关注爱玩旅游网
    返回顶部